2020年1月,中國發布在武漢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大流行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不利影響,嚴重沖擊物質生產、居民消費、國際貿易,給旅游服務、休閑娛樂、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行業帶來重大損失。在國內疫情形勢最為嚴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創近30年來最大季度降幅。
舉國抗疫打破了經濟社會運行的既有方式,以擴大社交距離和降低社交頻率為目標的疫情防控舉措,促使線下活動向線上轉移。數字化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就醫、消費等活動,極大滿足了“抗疫”需要,保障了社會的基本運轉,成為重要的減震器。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鼓勵數字科技投入抗疫大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政策鼓勵數字科技深度應用于疫情追蹤和監測,在政務、金融、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推行“非接觸式”服務,推行智能生產、遠程辦公、在線消費等數字化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吹響傳統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沖鋒號。
疫情期間,傳統線下實體經濟加速向線上轉移,新業態、新模式借力實現快速騰躍,數字經濟逆勢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20年上半年,在全國社會零售總額下滑的同時,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達到43 481億元,同比增長14.3%;與互聯網經濟密切相關的快遞行業保持強勁增勢,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338.8億件,同比增長22.05%,超過2016年全年。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激勵更多線下經濟主體大力提升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能力,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并深刻改變存量經濟業態。
傳統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體現在生產、管理、營銷、服務等各個方面,主要呈現四個突出特點。一是“無接觸經濟”陡然提速,在線零售、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辦公等眾多產業加速成長。同時,以往線下場景優勢明顯的醫療、教育、娛樂、影院、體育、會議、展覽等行業,加大向線上遷移的力度,酒店、商超、旅游、博物館等線下消費場景也加快數字化改造,線下服務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前進。二是直播電商等新型營銷方式熱度飆升,大量網紅主播、傳統行業老總、地方扶貧干部等加入電商直播大軍,帶動傳統產業鏈優化升級。三是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大幅度提速,線上獲客、數字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客服等線上化、智能化服務需求噴發。四是智能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快速顯現,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政務三位一體式的智能城市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極大提升了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組織能力,為大規模疫情防控打造數字利器。
疫情條件下,很多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的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大批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低、上云未成規模、抗風險能力不足,面對突發疫情,日常生產和供應鏈、價值鏈出現嚴重危機,被迫停工停產。這一現象給傳統產業敲響了警鐘,促使傳統產業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增強危機應對能力,保證企業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