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熱度和5G的溫度
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至此,區塊鏈“火熱”全國。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31日,三大運營商公布5G商用套餐,并于11月1日正式上線5G商用套餐。上述事件的發生表明,中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時代。
眾所周知,人類工業文明以來我們經歷了三大顛覆性的技術:蒸汽機、電力、互聯網,5G時代的區塊鏈技術很可能是第四大顛覆性技術。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切身感受到區塊鏈的熱度,感觸到5G的溫度,并隱約感知到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將會發生的革命性變化。
常言道:趨勢大于優勢!區塊鏈、5G時代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大數據、云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等信息技術方興未艾。各類新技術的到來和應用必將引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企業管理方式的深刻而重大的變革。
諾基亞沒有主動選擇對時代發展新拐點——智能機的主動迎合和引領,僅3年時間就從巔峰跌落到谷底,由40%的市場份額跌落到2%,最終被主流時代消費者所淘汰;柯達相機從誕生到巔峰,用了近100年時間,而從巔峰到谷底,它只用了不到10年。數碼相機誕生于柯達,而商業的悖論有時候是首先研發新技術產品的公司卻沒有成為產品的領導者。柯達的覆滅本質上沒有看清新技術的指數級增長趨勢。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建筑業企業如何從思維邏輯上、從行為理念上做好迎接新技術的充分準備,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和計算優勢,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計算的對象是“數據”,數據應用的關鍵在“融通”
所謂建筑業企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將企業的運營管理邏輯互聯網平臺化,通過管理與信息互聯技術的深度融合,運用現代“計算”技術,將數據融通,實現企業管理精細化,從而提高企業運營管理效率,進而提升社會生產力。
“云計算”的特點是離設備終端最遠,但是更集中化、更中心化。有人把在計算、網絡、存儲等資源層級及應用層級所具備的彈性管理能力,形容為科技時代不可缺少的“水電煤”。在中國,阿里云、騰訊云等互聯網絡公司,占據了云計算公有云市場的大部分市場。而大量的實體企業,在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時,一般采用公有云與私有云的混合云部署,還有一些企業則采用私有云、分布式的部署方式,也有一些企業出于信息安全考慮,則完全采用本地部署方式。
由思科公司最先提出的“霧計算”概念,是指介乎于云和終端之間的數據計算、存儲與處理能力。它通過終端和云數據中心之間增加一些帶有存儲器的小服務器、路由器或者其他網絡組件,形成一個具備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的中間層,既可以覆蓋在邊緣網絡,也可以拓展到核心網。“霧計算”相比“云計算”,它更接近數據終端。
“邊緣計算”,指的是接近于事物數據和行動源頭處的計算。計算載體可以是物聯網終端、網關或路由器,也可以是部署于場景一側的服務器。邊緣計算是在邊緣側就近處理采集到的數據,而不用上傳至云計算中心,以此提高實時性、有效性以及減小中心的處理壓力,降低成本。
現代計算技術越來越接近于實際場景的計算和運用,如何將這些技術切實應用到企業管理中才是我們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無論如何這種新技術肯定會給社會生產方式和企業管理方式帶來很深刻的變化,如何覺悟、如何應用,這是我們要嚴肅對待的。
計算的對象是數據,“大數據”的應用需要大量真實而具體、準確而有效的數據為基礎、為支撐,如果一個個具體的“小數據”是錯誤的、模糊的,“大數據”的應用必然是混亂的、無效的,“小數據”是“垃圾”,“大數據”就會是“垃圾堆”。
所以說,建筑業企業實際管理過程中的管理信息、管理語言,應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標準性,能夠用來交流溝通,能夠實現有效互動。因此,我主張,管理標準化的著力點應當放在管理語言的標準化上,而不應該僅僅在管理行為的標準化上打轉轉。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能夠通用交流的標準化管理語言體系和規范,也就要求必須制訂管理信息因子標準化編碼體系及其操作應用規范,使得管理語言在溝通交流過程中,能夠實現及時、精準、高效。這就是說,要提高“大數據”的應用效果,就必須在“小數據”的精準化、標準化上下功夫。
企業信息化的難度與維度
這些新的信息互聯技術的興起,將促進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與升級,也必將會給建筑行業與建筑業企業的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技術變革的大背景下,建筑業企業信息化目前狀況如何、問題是什么、維度在哪里?未來的坐標如何把握?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課題。
目前,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大多數建筑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處在“部門級應用”(信息化2.0)階段,能夠達到“企業級應用”(信息化3.0)水平的則是鳳毛麟角,“社會級應用(信息化4.0)”更屬于萌芽狀態。
當前,擋在我們面前主要有“三座大山”:一是IT技術與企業管理的“兩張皮”(IT企業與建筑企業之間、IT企業與IT企業之間、建筑企業內部之間);二是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部門墻”(管理語言不統一、各業務系統規范不統一、平臺頂層設計不統一);三是企業各層級各專業之間的“數據籬”(經濟數據之間、經濟數據與非經濟數據之間、企業與產業鏈、生態圈之間)。
要加快建筑行業的信息化進程,就必須大力推動管理技術融合、信息數據互通!這是建筑業企業十分重要、十分緊迫的任務。
企業管理信息化就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挖山不止,真正融化“兩張皮”、打通“部門墻”、拆除“數據籬”,實現信息互聯技術與企業管理的深度融合,達到信息和數據的深度互通,從而大幅度提升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水平。而無論是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還是霧計算、邊緣計算,或者是移動邊緣計算和移動云計算,它們都離不開“計算”,而“計算”的對象是“數據”,企業數據的核心部分則是企業運營管理的各類數據,是事物、過程、場景、行動源頭產生的“原數據”。
我把建筑企業“原數據”分為三類:經濟數據、非經濟數據、產業鏈數據。這些“原數據”必須具備真實性、唯一性、精準性、有效性。原數據的這四個屬性,要求我們在進行管理動作時,所使用的管理語言必須是統一的,是能夠被相關方理解的,是可以用來交流互動的,最終都是要在組織層面融通的。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百分之百互通的,企業運營有時候要遵循一些行業的基本規律,也允許存在一些商業秘密。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通與不通,根據行業規律和企業管理本質需求靈活變通,既要考慮共性,又要照顧個性,它們是對立的統一。所以,企業管理信息化必須進行管理語言的標準化,必須制定統一的管理信息因子的數據編碼規則,并且制定一套具體的應用操作規范,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好“融通”,把握好邊界和度。
企業信息化必須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
毫無疑問,企業信息化是一種管理實踐活動,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踐——提高——再實踐——再提高,如此反復循環,螺旋式上升。這些年來,建筑行業的眾多優秀企業進行了稱得上“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實踐,一大批信息化的“志士仁人”在這方面進行了持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進展,整個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企業級集成應用,我們稱為企業信息化3.0,它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必須以成本管理為主線的綜合項目管理為基礎;二是必須以商務業務財務一體化主要數據管理為核心;三是必須以滿足企業多層級高效運營、有效管控為基本目標。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信息化已經滿足或者能夠基本滿足三個基本特征,我們就可以說,這家企業管理信息化達到或基本達到了企業信息化3.0,也就是“企業級”集成應用水平。
還是那句老話,建筑業企業的信息化,慢不得、快不得、停不得、丟不得、等不得。信息互聯是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慢了就會落后,就會被時代所拋棄;但信息化也快不得,因為信息化既是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也是一場偉大的管理革命,必然伴隨著思想觀念、工作方式、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深刻變化,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有一個過程;同時信息化也不能停,信息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信息化永遠在路上,那我們就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持續不斷前行;信息化更不能丟,丟掉信息化,就會失去發展的機會,就會被淘汰,就會永遠處在落后挨打的境地;信息化也等不得,信息化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那種等一個時點、用一項新技術一勞永逸地解決所以問題的想法,是十分錯誤的,也是有害的。須知信息化建設“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我輩當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不遺余力地奮勇向前。與大家共勉!